早在两千多年前,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把中阿两大文明联系在一起。丝路不仅是一条中阿双方互通有无的商旅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传播之路。通过这条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于公元651年派使者来华,是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纪元之始。也是通过这条路,双方取长补短,把各自的发明创造无私地传到对方,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提高。在公元960年中国宋朝建立时,阿拉伯的天文学就传到中国,伴随的是阿拉伯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数学。阿拉伯的医药学也几乎同时传入中国,阿拉伯输入中国的乳香、没药、丁香等名药,成为宋朝宫廷喜爱的饮膳。阿拉伯语言文字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中国穆斯林从小就在诵读《古兰经》中学习了阿拉伯语。突厥语系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在他们的语言中吸取了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反之亦然,阿拉伯语也吸收了一些突厥语词汇。公元十八世纪中叶,中国新疆的喀拉汗王朝改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在新疆迅速传播,当时的首府喀什噶尔曾通用阿拉伯语。
中国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先传到阿拉伯,再由那里传到欧洲。造纸术是在七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时期传入阿拉伯的。然后经北非和君士坦丁堡传到欧洲。印刷术可能于10世纪传入埃及,然后传入欧洲。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国家。1180年指南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 中国发明的火药是在13世纪上半叶,通过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的,欧洲人,首先是西班牙人又从阿拉伯那里学会了火药及火药武器制造。中国的丝织、制瓷、医药学也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的。
由上述历史可以看到,中阿文明的交流传播,其意义不仅是限于双方的,而是普及到世界的,两大古老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正是由于这种频繁的交往,先知穆罕默德说过:“知识那怕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在现代,文化交流往往是政治交流的前奏,或表述了一定的政治意愿。
举个例子,埃及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中埃建交前双方进行了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根据双方协议,1956年初一位中国老师率7名中国留学生来到开罗,分别在埃及的语言学院和开罗大学教授中文和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学。我曾有幸成为这7名留学生中的一员。在这次文化交流的数月后,即1956年5月30日,中埃宣布建交。建交后也是通过文化交流,两国人民加深了了解。中国陆续派了文化艺术团体访问埃及,这些文艺团体的活动和演出使埃及人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
当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上发生了几起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是2001年的“9.11”事件;作为报复行动,美国于2001年10月7日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破坏了地区战略平衡;2004年,美国提出“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采取了三项措施:2001年成立了中阿友好协会,以加强双方交流;2002年设立了中东问题特使,以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作用,支持巴方恢复合法民族权利的要求;2004年双方一致同意成立中阿合作论坛,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
在论坛框架内,成立了中阿文明对话机制,已分别在中国、沙特、突尼斯、阿联酋召开了四次会议,我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参加了这四次会议。在这四次会议中,双方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1,中阿两大文明交往源远流长,双方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大文明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形成了许多共同和相似的价值观,例如,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双方均倡导宽容、和谐与合作的精神,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生机所在。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都产生于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生产水平、社会形态及特定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和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不断交流、融合而得到丰富。中阿都倡导文明对话,认同、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充分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根据这一特色而选择的发展道路。要维护文明多样性,反对把一种文明凌驾于另一种文明之上,各种文明应该都是平等的,都是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
3,基于以上文明多样性及各种文明应相互尊重及相互借鉴的理念,中阿双方都反对文明冲突论,而主张文明对话。不同文明间不一定发生冲突,即使发生冲突也不一定是文明的因素,而是政治因素。从另一方面讲,同一文明间也可能发生冲突,也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中阿双方都反对把恐怖主义同某一特定宗教和某一特定民族联系在一起。
4,在双方重视下,中阿文化交流已取得不少成果。如:中阿决定互办文化艺术节,每两年分别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轮流举办,这一活动已启动;关于教育合作,2009年举行了首届“中阿高教科研合作研讨会”,应阿拉伯国家要求,已开设了8家“孔子学院”,推广汉语语言文化,中方还每年向阿方提供不少于1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关于翻译出版工作,近30年来,许多中国学者致力于向中国人民介绍优秀的阿拉伯文学、思想作品,他们所翻译或编辑的阿拉伯作品已达千余部。2008年召开了“中阿文明对话——语言文化交流研讨会”,提出了中阿典籍互译书目共50部。双方实行的交流项目还有很多,只列举以上几方面成果,说明双方都是认真的,务实的,没有只停留在口头上或书面上。
最后,我以2005年第一届中阿文明对话会上一位阿拉伯朋友的讲话结束我的发言,他说:“中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这是一种和平的、积极的互动,仅限于商品交换、商人、学者和旅游者的活动和翻译工作,而不是企图输出信仰和价值观,也就是说,中阿间的人文交流从来都没有出现我们看到的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中的一些实质性的冲突,如十字军战争、企图输出自由主义思想动摇我们的家庭、血缘关系等方面的传统价值观,以及鼓动个人主义、鼓吹物欲、宣扬强权压公理,或者将文明分为谁上谁下等。”